周朝人吃的主食是小米(稷)和黍。

所谓的“五谷丰登”里,除了黍和稷起源于黄河流域,稻、麦(小麦)和菽(大豆)三种里,水稻是南方百越族先民的功绩,而小麦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创造,大豆则是山戎的手笔,因为古时大豆称"戎菽”名上面就已刻上民族的标记。

大豆的油脂含量高,但人们似乎也对它熟视无睹,古代的中国人似乎喜欢动物油。就连批评苛政的时候,也要用到"搜刮民脂民膏”,“膏"在汉字里最初单指猪油,而“脂”在古汉语中专指牛羊油。

牛肉宜与梗米(大米)搭配;羊肉宜与黍米(大黄米)搭配;猪肉宜与高粱米搭配;狗肉宜与粟米搭配;雁肉宜与麦子搭配;鱼肉宜与蓏(luǒ)搭配,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古人的谷物摄入种类丰富,粗细粮结合,很符合现在的健康饮食。

周人估计很爱配酱吃。这些酱具体包括五齐、七醢、七菹、三臡等品种。五齐,是指菖蒲、牛百叶、大蛤、猪腿(一说猪肋)、蒲菜这五种碎做的酱。七醢,是指多汁肉酱、蜗牛、蚌、蚁卵、鱼、兔、雁这七种肉酱。七菹是指韭、韭花、莼菜、冬葵、芹、苔菜、笋这七种腌菜。三臡是指麋、鹿、獐制成的三种肉酱。

周有庞大的礼仪体系,而“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祭祀,食物就是和天地沟通的媒介,很多食器也是礼器。鼎是最为贵重的,鼎的数目代表等级地位的高低。鼎永远是奇数出现的。一鼎对应的是贵族中地位较低的“士”,食物配置是豚(乳猪);三鼎为“士”在特殊场合使用,食物配置可以是豚、鱼、腊,或者豕(猪)鱼、腊;五鼎对应的是大夫,食物配置是羊、豕、肤(切肉)、鱼和腊等;七鼎对应的是卿或诸侯,食物配置是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九鼎对应的是天子,食物配置是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周朝一般食用的蔬菜是萝卜、苦瓜、葫芦、葵等,当然,还有其它蔬菜,但是却是采自野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野菜。周朝一般食用的水果则是枣、栗、瓜、桃、梅、杏等。这样看来,除了没有后世来自四面八方的瓜果蔬菜外,其实主要蔬果在后世也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交通物流水平的限制,所以一些南北方差异的蔬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但是高等贵族除外,他们可能会贪恋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命名部下或奴隶去为他采摘或采买有些当地并没有的食物。



殷商酗酒亡国,这对周代的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训,有鉴于此,周人对饮酒采取节制的态度。在周人看来,节制饮酒关乎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诗经·大雅·抑》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明确地将德与饮酒联系在了一起。《易·未济》上九爻:“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虞翻注曰:“孚,信。”饮酒无度就会失去信用,很显然是失德的表现。

总体来说,西周时期的饮食分为主食与副食,但是主食又以谷类作物为主,与我们今天还是有些类似,副食则比较丰富多彩,其中包括肉类、水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荤素搭配,看起来十分有滋有味。

西周饮食中的主食

在西周时期的主食中,主要也就是“黍”、“稷”、“麦”,另外还有少量的水稻类作物,可是因为当时人们阶级分明,再加上种植技术有限,因此这些主食产量都不高,即使最终种植出来,吃得起这些主食的人还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需要在主食中加一些副食才能充饥。

西周饮食中的副食

在西周时期,对于肉类的来源与我们今天有所不同但是也十分相似,那个时候主要来源还是家养,但是野味和水产品也占很大比例,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其中家养的肉类包括牛、羊、犬等畜类和鸡、鸭、鹅等禽类,野生的包括一些豺狼虎豹等,水产品就是鱼虾之类的。

通过以上西周饮食中的主食和副食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在西周时期,人们对礼仪以及等级制度是十分看重的,比如单纯从主食的种类就可以看出来,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享受类似于“黍”这样的珍贵谷物资源,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能吃一些普通的麦子之类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