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荪米作为主食基本被淘汰,麻子也改为榨油,豆料不再当饭而是做菜。面成了北方的口粮,马铃薯、甘薯、蔬菜作为老百姓的主要菜肴,种植业达到空前的水准,家畜家禽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朝代。虽然由于历史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其他诸多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但是明朝的膳食结构仍然以粮食和菜蔬为主,肉食为辅,其中北方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人的主食则以米食为主。南米北面形成了明朝饮食的饮食文化的两个重要核心。


明朝日常主食,基本上承宋元的风貌,南方人大多吃米饭,而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不过,比较起来,比宋元时期,样式要丰富的多。南方人所食用的米,制作的方式样式颇多,有最常见的饭、粥,也有糕、团等。民间还流行有青梗饭、荷包饭、桃花饭以及八宝饭等等。

至于副食方面,大多都以普通的蔬菜为主。不足的蛋白质便用豆类以及加工品,譬如豆豉、豆腐、豆酱等等补充。偶尔禽肉兽肉也作为膳食。譬如当时北方就有“食鼠”的风俗。刘绩在《霏雪录》中写道:“北方黄鼠,味极肥美。”这种饮食习惯应该是元朝统治时留下的余俗。

明朝后,辣椒来到了中原,但一开始被作为观赏植物,后面才发展成食用蔬菜,不仅辣椒来了,西红柿也传入中国,到了这个时候,明朝人民的主食,已经变成了米和面。西瓜从朝代传入我国,原产地在非洲沙漠一带,起初先传到埃及再到小亚细亚地区,然后从波斯传入了印度,再传阿富汗地区,沿着丝绸之路,才到了西域,西瓜的来历可谓是一波三折。明朝进入世界大航海时代,大明水师从外国带回了大量外来品,比如说番薯、番木瓜等。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但是粮食有些地区不足,各区域之间经常调剂粮食。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明朝饮食品种空前丰富,南方的牡蛎,北方的熊掌,东海的饟鱼,西域的马奶,成为流行全国的特产。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从江南到塞北,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到处都在追求口腹的享受,明朝饮食文化的发达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穬kuàng麦穬

稻麦等有芒的谷物。《六书故》五谷皆有穬。穬麦:大麦的一种。芒长,实熟时种子与稃壳分离,易脱落。种子供食用,亦作饲料。也称裸大麦、青稞。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醴酪》:“煮杏酪粥法:用宿穬麦,其春种者,则不中。”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麦》:“穬麦独产 陕西 ,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而变。”明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六:“穬麦,此是今马食者,然则大、穬二麦,种别各异,而世人以为一物,谬矣。”

白粱米

白粱是谷类中的良种,有黄粱、白粱、红粱几个品种。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二·粱》﹝集解﹞引苏恭 曰:“白粱穗大,多毛且长,而穀粗扁长,不似粟圆也。”时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种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凉,故得粱名,皆各执己见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粱无粟可知矣。自汉以后,始以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今则通呼为粟,而粱之名反隐矣。今世俗称粟中之大穗长芒,粗粒而有红毛、白毛、黄毛之品者,即粱也。

丹黍米

丹黍米有红、白黄、黑几个品种。白黍米粘性次于糯米,红黍米粘性最强,可以煮粥。可以包粽子吃。《纲目》: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饮膳正要》记载: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烦渴,除热。

黍米

黍米,又称糯秫、糯粟、糜子米等,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现在最通俗的称呼就是大黄米黍米颗粒大于小米,呈金黄色,粘度很大。一般来说,黍米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有白、黄、红诸色。《饮膳正要》记载: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久食昏人五脏,令人好睡,肺病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