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有粟,南方有水稻。

这个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子脱去壳后的子实,基本就是小米,这就是主食,吃的话也是一罐粥,据记载,秦昭公时,便有了蒸饼,相当于现在的大馒头,这种高档货,只有贵族能享用。

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作为主食。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

鱼、鳖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孟子的名句“鱼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与熊掌相比,鱼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对而言,鳖的饲养和捕捞较为不易,故鳖类比鱼类更为珍贵些。鳖被称为“异味”,是难得的珍味,又是作为赠送王侯之礼品,可见其珍贵之程度。

蔬菜如葵(冬葵,古代最重要的蔬菜)、苴(青麻)、荼(古时一种苦菜)、壶(葫芦)、芑(味道类似苦菜的草本植物)、葑(蔓菁、芜菁)、芥(芥菜)等。瓜果有梅、杏、枣、梨、橘、海棠、桑葚、杝桃(猕猴桃)、柚、木瓜等。

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麦饭食用,不易消化。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粒食就改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既可口又易于消化,极受民众的欢迎。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于是在汉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视,大力推广种植。《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建议汉武帝令大司农“使关中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其后,轻车都尉、农学家汜胜之又“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东汉安帝时也“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于是,自汉以后小麦就与粟成为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地区性的饮食结构和风味食性的差异让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美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景。当时的中华美食主要分成南北两大菜系。西起秦晋,东及齐鲁,属于黄河流域的北食风味。

谷类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它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及其他杂粮,比如小米、黑米、荞麦、燕麦、薏仁米、高粱等。 谷物通过加工为主食。它主要给人类提供的是50%~80%的热能、40%~70%的蛋白质、60%以上的维生素B1。谷类可因种类、品种、产地、生长条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营养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冬天室内暖气较热,空气干燥,早晚喝点大米粥,可以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的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为“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高粱

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儿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锅炒香,去壳磨粉,每次取2至3克调服。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