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与汉族人饮食文化的交融是在相互影响的状况下实现的。汉族人主要以米饭为主食,而北方则多以面食为主食,包括饽饽、年糕、萨琪玛等等。“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但后来慢慢的,满族各项饮食惯例被汉人所接受,相同的,汉人的饮食礼仪、节日飨宴等也影响了满族。
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清帝的饮食逐渐发生变化。顺、康两朝逐渐改变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禽、家畜等为主要原料和简单的烹饪方式,从各种肉类整治、洗净后切成大块煮、炖、蒸、烧、烤等熟制、用大盘大碗盛装,到食品多层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装形式。
满族传统饮食风俗,主食以面食、粘食为主,味尚甜、酸。满族人将各种各样的块状面食,统称为“饽饽”。满族人最初用“饽饽”作为供奉神灵的祭品,种类繁多,有“打糕穆丹条子”(满语,汉译为搓条饽饽)等不同类型的“饽饽”。祭祀神灵不同,季节不同,制作的“饽饽”也不相同。后来,“饽饽”逐渐成为满族人的日常食品。
清代宫廷中的菜肴,以肉食为主,尤常用猪、羊肉及野味山禽走兽。较为常见的菜肴,有烤鸭、扒羊肉、苏造肘方、金鱼鸭掌、百鸟朝凤等。至于清宫中规格最高、菜点品种最多的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是由满点(满洲饽饽)和汉菜两部分组成。
清代宫廷中的饮品,以奶茶、烧酒为主。满族人传统善饮,早期主要饮用以糜子为原料酿造的“米儿酒”;明朝末年,满族开始盛行以高粱等为原料,酿制烈性烧酒;乾隆帝钦定玉泉为“天下第一泉”,将玉泉水定为皇家饮用和酿酒的御用泉水,玉泉酒成为乾隆以后历代皇帝最爱饮用的酒种。乾隆帝每日晚膳饮玉泉酒1两,嘉庆帝有时多至13—14两,慈禧太后每日内膳所用玉泉酒竟达1斤4两。如遇节令,宫中也饮用传统的应节之酒。如新春饮屠苏酒,端午饮雄黄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等。
满族人最初没有饮清茶的风俗。受蒙古族风俗影响,满族人多喜喝“喀喇钗”(奶茶)。入关后,清代宫廷一方面保留了饮奶茶的民族传统。皇帝每次用完膳,茶房都要及时供应奶茶;另一方面,受汉族风俗影响,饮清茶、以清茶待客,逐渐成为清宫饮食风尚。御用清茶品种众多,主要有云贵所贡普洱茶、浙江所贡龙井茶等。
满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礼俗;同时,由于与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交往、融合,其他民族的一些饮食礼俗,也被有机融入满族饮食礼俗中。入关后,清朝宫廷饮食礼仪,在传承若干满族传统饮食礼俗的同时,又继承了明朝宫廷的菜谱,并受汉族各菜系,特别是江、浙、鲁菜系影响,饮食内容、种类日益丰富。
明末清初,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一些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始传入我国。在这之后植物的种类也在增多。整个明清时期传入的重要粮食作物主要有甘薯、玉米、马铃薯;蔬菜作物有西红柿、辣椒、菊芋、甘蓝、花椰菜等;经济作物有烟草、花生、向日葵等;花卉有大丽花等。其中甘薯、玉米、烟草的引入,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丰富而齐全,其丰富的维生素C(抗坏血酸)含量远远超过粮食作物;其较高的蛋白质、糖类含量又大大超过一般蔬菜。马铃薯营养齐全,结构合理,尤其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与人体的基本一致,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几乎高达100%。有营养学家研究指出:“每餐只吃马铃薯和全脂牛奶就可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可以说:“马铃薯是接近全价的营养食物。”
土豆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每100克土豆含钾502毫克,是少有的高钾食物,有助于降血压;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保护心脏清除自由基。因此,心脏功能不好、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土豆,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土豆最好蒸着吃,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包括维生素C在内的营养素,而且淀粉颗粒充分糊化,更容易被消化分解,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
辣椒
味辛,性热。能温中健胃,散寒燥湿,发汗。
该品有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口服能增进食欲,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辣椒碱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的暂时上升,一般在10~15分钟后复原。每百克辣椒维生素C含量高达198毫克,居蔬菜之首位。维生素B、胡萝卜素以及钙、铁等矿物质含量亦较丰富。医药专家认为,辣椒能缓解胸腹冷痛,制止痢疾,杀抑胃腹内寄生虫,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还能刺激口腔黏膜,引起胃的蠕动,促进唾液分泌,增强食欲,促进消化。